标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二语文下学期《促织》教案,
三、诵读
老师示范,学生诵读。
四、翻译
选择若干重点段落(如第2、5、6、9段)要求学生尝试口头翻译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情节
1.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2.编写故事情节提纲,练习概括能力。
例1;
开端。宫中爱玩蟋蟀而流毒遍及民间。写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发展。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为捕捉蟋蟀而受尽种种苦难。
①成名因缴不上蟋蟀而两次寻死觅活。提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②成妻在无可奈何中问卜获图,成名按图求索,捉到一头俊健非凡的蟋蟀而举家庆贺。
③成子不慎使蟋蟀“就毙”,一波三折,闹得全家死去活来,家破人亡。
高潮。成名的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使主人喜出望外。
结局。成名因献蟋蟀致富,大小官员均受蟋蟀恩荫。结束全文。
例2:
(1)征蟋蟀 || →(2)捕蟋蟀 || →(3)求蟋蟀→(4)得蟋蟀 || →(5)失蟋蟀→(6)魂化蟋蟀→(7)斗蟋蟀 || →(8)进蟋蟀 || →(9)议蟋蟀
(1)段为故事因由;(2)为开端;(3)(4)是故事的发展;(5)(6)(7)是故事的高潮;(8)段是故事的结局;(9)段是作者对自己所描述故事的评论。
3.欣赏故事情节
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故事不止一个转折,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这是一转。为促织,成名先是“薄产累尽”,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而后费尽心力,捉不到一头合适的,以致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但求一死了之。
下面的故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名终于捉到一头好的,“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由绝望而大喜过望,“举家庆贺”。而转机非常神奇,是一个“能以神卜”的“驼背巫”,用一张画指点的。成名按图索“虫”,虽然很费了一番工夫,可是果真发现了,果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占卜的情景写得神秘莫测,弥漫着神奇色彩。香烟缭绕,密室垂帘,巫婆并非装神弄鬼,竟是“无毫发爽”,非常之灵,可谓神了。这便是“志怪”了。事实上决不可能,而情节的离奇,却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满足之余,理性地思考一下,又看出作者的意思:在无道与苛政之下,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仙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上面一个转折,尽够意思了,不料,接下去,却又乐极生悲。成名儿子想偷看,不好,出事了,促织“就毙”,吓得跳井自杀。灭顶之灾笼罩全家,夫妻俩“抢呼欲绝”,“不复聊赖”。这一转折,大喜变大悲。转得又完全自然,这样稀奇的促织让孩子好奇,是自然的,这样俊健的促织“跃掷径出”,也是自然的。一头促织,竟使儿子吓得寻死,说到底,全是官府的缘故。“抢呼欲绝”之声,就是血泪斑斑的控诉。
下面又出现第三转,这一转折,笔法又有变化,不像第二转那样陡起陡落陡转,而是慢慢转折过来,而且转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后才说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织。作者把这头促织写得非常奇怪:一是就在门外鸣叫,二是你捉它,捉不住,你不要它,它偏“跃落襟袖间”,三是它能变,叫人摸不清一头还是两头,四是粗看太小,不行,细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五是大智若愚,大勇似怯。其实,这头促织乃成子所化,人乃万物之灵,天下促织当然不在话下,公鸡也不在话下。可是作者并不把它写成“巨身修尾”“状极俊健”,反而把它写成又小又蠢,同时暗暗透露它乃神物。这样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发出种种怪异有趣的情节。成名捕捉的过程一波三折,由“喜而捕之”到“劣之”,最后“喜而收之”。与“蟹壳青”比试,也是一个跌宕的场面。“虫暴怒”前后,全然两个局面。起先,一大一小,一动一静,而促织的主人,一个是一笑再笑,一个是惭怍不已。待到“虫暴怒”,则天翻地覆,小虫竟“轻捷善斗”,“直敌领”,大笑者大骇了,惭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势推进一步,设计虫鸡相斗的场面,写得跃然纸上,活灵活现。鸡,取进攻态势,“径进以啄”“健进,逐逼之”,而虫由防御而至跳上鸡冠,力叮不释,出奇制胜。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骇立愕呼”,到“顿足失色”,到“益惊喜”,这个场面多么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去,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促织》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荒唐。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促织》是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喜剧,以喜写悲,这样的喜剧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陷入更加深沉的悲哀。
4.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中间一个转折,说明即使捉到好的促织,也容易逃掉,死掉,成名一家
就因此家破人亡。皇帝只顾自己开心取乐,全不顾百姓死活。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身化促织而轻捷善斗,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皇帝正经事不干,一味玩小虫,这是何等荒诞。对此,作者谴责和讽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像力特别丰富,特别奇妙。波德莱尔说,想像乃“真实的皇后”。真实加想像,这样的志怪小说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性有深度,这样的志怪小说其情节有如万花筒,特别奇妙有趣,值得欣赏。
三、形象刻画
这篇小说情节丰富多彩,写了成名一家的悲欢,写了巫婆的占卜,写了捉促织,斗促织,写了鸡与虫相搏,情态无不生动逼真。
1.成名
课文不仅长于讲故事,而且在细节描写和塑造、刻画人物方面有突出成就,试以文章中对成名的心理描写为例,作重点分析说明。
在成名因“征促织”而引出的一部悲喜剧中,作者出色地描写了他的心理变化。“征促织”的事情一执行,成名计出无门,又遭杖责,于是“忧闷欲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一开始便走投无路,被逼入绝境。后得神巫指点,捕得“巨身修尾”之佳虫,便“大喜”,“举家庆贺”,并对其“备极护爱”。接下去成子误伤蟋蟀,孩子因惊惧而投井自尽。成名起初“怒索儿”,继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后小儿“半夜复苏”,夫妻虽“心稍慰”,但见“蟋蟀笼虚”,成名又“气断声吞”,“自昏达曙”、“僵卧长愁”。再以下写得儿魂化之蟋蟀,起初惴惴不安,担心“不中于款”,交不了差。当村中少年持“蟹壳青”强与小虫搏斗时,他“自增惭怍”,在少年强求之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当小虫角逐得胜,成名这才转忧为喜,且大喜过望,不料,鸡啄小虫,“成骇立愕呼”,紧急关头,更是“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当小虫出奇制胜时,“成益惊喜”,真是又惊又惧,忽喜忽悲。成名的心情变化,全因为一头促织关系着自家性命,统治者爱好“促织之戏”,使成名这样的老实人精神上受尽折腾。因皇家的一件小小玩物,弄得人神魂颠倒,死去活来,出色的心理描写,凸现了皇家骄奢淫逸的罪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促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