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5:34 浏览次数:585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三、写作背景介绍
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
2.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
步: 既: 尽:
顾①: 顾②: 已而: 诸: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学习与评价》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 研习第二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
乃: 上: 履: 巉: 披: 危: 震动: 反: 放: 听: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 )
2.积极思考,分组合作: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 .由秋入冬,
B .历史背景:
(二)研习第三段
1.齐读,口译。
tag: 赤壁赋 高二语文教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