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132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二、阅读全文,谈谈对老王这个人物的观感。
--尽管课文导言中对老王这个人物已经作出了总体性的概括,但由于对这样社会背景下的这样的人物的陌生,学生很可能对"忠厚"的评价颇不以为然,所以在自我阅读的前提下先畅所欲言,这可以作为下一阶段人物鉴赏的张本。
三、人物鉴赏。
1、老王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病痛中的死去,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生活的枝枝蔓蔓里,杨绛是怎样揭示给我们的?
--听:年龄渐老却没有赶得及加入蹬三轮的组织,孤单惶恐;没有赖以生活的技能或财产;亲人稀寡。
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感:别人不愿乘他的车,对他的"瞎"没有同情。
遇: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
问:载客三轮取缔后,靠一位主顾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
(回答可以不拘一格,能够感受其中的悲凉意味就可以了)
2、对老王的一只眼是怎么瞎的,你认为是"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还是因为"从小营养不良而瞎的"或者单纯是因为得了"恶病"而瞎的?(试图通过这样一个原因的揣测深入到对老王性格的探索)
--把握老王性格中的最大特点:忠厚老实。
⑴ 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半价,始终没有看透或者想到要去算计好欺负的主顾。
⑵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谅他们的困难。
⑶ 为一个愿意坐他车的主顾装半寸高的边缘。
⑷ 满怀诀别意味地去送鸡蛋和香油,却不会表达。
通过这些细节的捕捉,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
小结:老王是一个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者。
四、难点探究
1、 课文首段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第六节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是不是矛盾?
--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几个字,杨绛不敢坐是因为当时作为知识分子,"不敢"坐劳动人民拉的车,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从侧面也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真诚关心钱钟书夫妇的善良。
2、 老王和钱钟书夫妇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的关心赢得了老王的尊重与感激。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
⑴ 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我"却常坐。
⑵ "我"女儿给老王吃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
⑶ 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老王对钱钟书夫妇:
⑴ 送冰,自愿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⑵ "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⑶ 临终之前送鸡蛋和香油。
进一步探讨:钱钟书夫妇何以对老王这样一个下层的劳动者这样关心,老王临终之前的送蛋行为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⑴ 这里可以联系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课文《一个摄影记者和四个文化名人》,也可结合学生课外对杨绛、钱钟书的资料收集,了解他们的为人,进而把握: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据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书说,凡属于社会性的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爱的感觉。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包含善良的因素。杨绛夫妇非常善良,有善心。
tag: 教学 高二语文教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