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第三册 第五单元 读思疑学“石钟山”

第三册 第五单元 读思疑学“石钟山”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07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三册 第五单元 读思疑学“石钟山”,
湖北省偃师高级中学 杨占龙 孙站克  

学习《石钟山记》时,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在兼顾基础的同时,重点训练质疑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其主要做法如下。

(10分钟)

(师:请一学生读注释①,补充解题。屏幕显示课题、作者及“夜泊绝壁”图。)

师:请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注音、识字、释词。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收集,屏幕显示:如有补充,可以写在黑板上。教师略加解释。)

(15分钟)

师:请朗读课文,思考其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并随手写出段意及质疑点。

(生朗读、思考)

(师巡回指导,并收集、整理质疑点。)

(20分钟)

(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考查理解能力、训练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口头发言,意思对即应肯定,下同。)

生:第一段主要写了对石钟山命名的疑问:首先疑郦道元的“水石相搏发声”说,然后疑李渤的“扣石发声”说。

师: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第二段主要写了对山的实地考察。作者首先笑小童,然后泊绝壁,察实情,最后得结论:水石相搏的“石”,应是有洞有穴的“石”,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

师: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第三段主要强调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

生:叙议结合,结构严谨。

生:提出质疑,有疑则察,得出结论,并且由此升华为“重实践,忌臆断”的观点,逐层推进,环环相扣,逻辑性强。

生:衬托手法增强了感染力。如写景的文字,衬托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师: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总结一下同学们的发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屏幕显示)

第一段:疑命名──疑郦说、疑李说

第二段:探原因──笑小童、泊绝壁

第三段:论感受──重实践、忌臆断

师:请同学们就课文深入思考,查阅有关资料,下一节质疑研讨。

(15分钟)

师:第一节课,我们基本上知道了作者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这一节,我们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同学们像大文豪苏轼那样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生读思结合,并随手写下质疑点。)

(师巡回指导,并再次引导、商讨、收集整理疑问点,为下一步质疑做好准备。)

(30分钟)

(师启发、引导,并根据收集疑问点的情况,点名发言与主动发言相结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有疑即说。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因此,学生只要发现疑点,并且表达出来,即应肯定、赞许,我们对学生采取鼓励鼓励再鼓励的态度。)

>>《第三册 第五单元 读思疑学“石钟山”》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师:请就第一段质疑。

生甲:苏轼怀疑郦道元“水石相搏”说时,用了假设和类比。我认为这种假设和类比,不很合理。因为“钟磬置水中”有几种情况:一是它完全淹没在水里,那当然不会响了;二是它露出水面的不够高,那也不会太响;三是它有足够大的体积,又露出水面足够高,且不随着水浪波动,那么,它遭到风吹浪打,应该能够发声的。并且,会随着风浪的大小缓急而有节奏地响,有轻重地响,甚至有旋律地响。

生乙:李渤“得双石”和小童“扣石”的“石”,有评论者认为是“石头、石块儿”,也有说是“山石、山崖、石崖”才合理,那是古文字表意欠精确。

生丙:作者怀疑李渤“扣石发声”说时,将“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改为“铿然有声者”,这是偷换概念,将特殊换成了一般,或许石钟山有与其他山不同的石质呢!

生丁:我们不能因为“到处的石头都能发声”而怀疑这座山的命名。陆游《入蜀记》中有“(姑熟)溪东南数峰如黛,盖青山(具体的山名)也”,翦伯赞《内蒙访古》中也有“大青山”,我们能说“天下到处都有青山(青色的山,黛青色的山),而为什么只有它们叫青山、大青山”呢?

[1] [2]  下一页

,第三册 第五单元 读思疑学“石钟山”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