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07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师:请就第二段质疑。
生甲:“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与“因得观”离得较远,容易使读者误作“自齐安舟行”的日子。
生乙:既曰考察,为什么不选在朗朗白日呢?即使是阴天,也比所谓的“月明之暮夜”来到绝壁下好得多。况且初九的月亮仅仅接近半圆,它会明亮到哪里呢?山南蒙胧胧,山北黑糊糊,怎么个考察法呢?
生丙:作者用“噌”和“窾坎镗鞳”来拟声,有些生僻。他联想到了“无射”和“歌钟”,也有些玄妙。至于说“古之人不余欺也”,那么,“古之人”指什么时候的人呢?公元前521年(铸成“无射”)之后呢,还是公元前561年(郑人献“歌钟”)之后呢?作者的联想过于具体和实在,又过于虚无和缥缈。
生丁:作者着重“以声定名”,一是受郦说的影响,他虽然不盲从,但仍然“顺从”了,顺着前人的说法作了同向思维。二是受夜晚考察的限制。他也见了,但见得模模糊糊;他也听了,但听得古典深奥。所以他忽略了山之形体。三是受顺便考察的影响,他的注意力并未百分之百地放在考察山名本身上,而是路过匆匆、结论匆匆。
师:请对第三段质疑。
生甲:当作者自以为得到了正确结论后,又是叹这个,又是笑那个,其喜悦之情可以理解,但其傲气实不足取。认识真理需要一个过程,他那时笑了别人,后人不是又笑“坡亦陋”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吗?
生乙:这让我想起了作者笑小童的“笑”。有人认为这是不盲从的笑,其实又何尝不是固执己见,结论先行的笑呢?作者笑谓迈曰的“笑”,有人认为这是成功后喜悦的笑,其实又何尝不是炫耀学问的笑呢?
生丙:作者强调亲历,切忌主观,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反对书本知识,反对间接经验。应该知道:人们知识的获得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任何人不可能亲历一切而得出结论。
生丁:作者强调了“目见耳闻”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但需要补充的是:还得有认真的分析,严谨的推理,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的考察。
师:同学们能够认真地研读课文,大胆地质疑,向权威挑战、勇气可嘉。将同学们的质疑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作者推理方面的,考察时间方面的,用语方面的,态度方面的。下课后,同学们仍然可以就课文讨论。
1.理解记忆重点词语。
2.背诵第二、三段。
>>《第三册 第五单元 读思疑学“石钟山”》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师:我们学习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生甲:学习作者勇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精神。
生乙:学习课文严谨的结构:质疑、考察、得结论。
师:通过第二节的研究学习,我们怎样认识课文的性质呢?
生:本文与其说是考察性的游记散文,不如说是哲理性的游记散文,前者重在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后者借这种探索之名,论社会道理之实。可以说,从“笑谓迈曰”开始,文章偏离了客观考察的轨道,走上了作者运用纯熟的由自然到人事的联想和想像,他最终升华的是科学研究中的态度和原则,是社会方面的道理。
师:所以说,《石钟山记》是诗人哲理的散文,而不是科学家的考察报告,不是自然科学论文。
>>《第三册 第五单元 读思疑学“石钟山”》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三册 第五单元 读思疑学“石钟山”tag: 石钟山 高二语文教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