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114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2.品读精彩句子,谈谈感受
步骤:教师示例,侧重于教师自身的阅读经历;
学生摘句欣赏,交流体验。
【课件展示】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2.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第三册 第三单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四、立足文本,认识作者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北平是一座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果是你久违了这个大城市,怀念的将会是什么呢?
学生谈论——“我”心目中的大城市
教师:郁达夫又是把“相思”寄托什么上呢?
【课件展示】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特 点:芦花:朴素
陶然亭:幽静
柳影:平淡
虫唱:野趣
潭柘寺钟声:古老、宁静而悠远
别人————索然无味 郁达夫————留连玩味
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色彩:逃避鲜艳,追求淡素。
欣赏点:殘败的生命——色调十分地淡,还得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秋草)
郁达夫:淡雅之人,雅趣之人
3.“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描写对象:
落蕊——槐树花(不起眼);快要死亡
对比:
>>《第三册 第三单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一般人——视觉:颜色形状不起眼;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
,第三册 第三单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tag: 教学 高二语文教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