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2017年高考】古诗歌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7年高考】古诗歌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705  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年高考】古诗歌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参考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分析】

这道题继承了往年的古诗鉴赏,但往年注重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把握。2002年是对“折柳”二字的评析,2003年是找出诗眼并加以简要地赏析。而此次是要求对最后一句的赏析,这是一道创新发展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读懂全诗,把握整首诗的风格和意境;二是读透前三句的赏析,从中得到启示,并且答案要紧扣前面;三是要熟知诗歌的常用表达技巧;  四是要准确运用文学性较强的鉴赏语言,表达得生动深刻而流畅。

本题学生应注重答出5个要点,赏析才算全面:一是末句是寻访不得后的想象;二是与首句呼应;三是通过写花而写出乐声;四是一“疑”字用得好,好在何处;五是用视觉写听觉(运用通感),这五个方面是分别从意境到技巧加以鉴赏。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能力。命题为了降低解答难度,对其它几句诗作了鉴赏,为鉴赏第四句作了提示,但也提出了要求,应该象前三句那样即说明诗句内容,又鉴赏其技巧。如果只解说诗句内容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题意的。

2005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位置),虚写置身峰头(写法),收束全篇(作用),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思想感情,“更”体现特点)。(2)柳诗“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情感内涵),诗人在比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表现手法),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感情的表达形式)。………………………………

下载word文档压缩附件点击下载此文件

>>《【2010年高考】古诗歌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上一页  [1] [2] 

,【2017年高考】古诗歌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