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11:03:11 浏览次数:773次 栏目:美容护肤
花钱买保养品,无非是希望每一分钱都化成美丽的力量,最怕擦了效果大不如预期,难道是当了冤大头?皮肤科医师纸上问诊,告诉妳为什么保养品用了却不见成效。
<1> 成分没搞懂
根据台大医院皮肤科邱品齐医师表示,由于保养品中的化学成分,翻译成中文都颇为艰涩,更别提英文,消费者往往懒得看。但关键性的成分标示,通常能帮助你了解是否吻合皮肤此时需求。多看些美容杂志或上网吸收关于成分的知识,才不会买了自己肌肤根本用不着的保养品。保留标示产品的商品外包装,让皮肤科医师帮你审视,也是个方法。
<2> 添加浓度打折扣
确实在保养品中添加有效成分,若浓度不高,能发挥的护肤功效,当然也打折扣。举例来说,根据卫生署新规定,美白产品只要有效成分浓度在规定的安全范围内,就无须标示浓度。以维他命C为例,0.1%和2%的浓度添加,当然效果也有些差距,关于这点很遗憾,尚无可明确辨识的办法。只能说如果保养品的成分标示对了肌肤胃口,却不如预期效果,或许浓度上的多寡是个关键。
<3> 肤质定位不明
可别被化妆品厂商外干内油、外油内干的模离两可说法搞混,皮肤科医师提出纠正,皮脂腺分泌是在整个肌肤的最外层,所以根本没有外干内油的肤质。问题大多出在外油内干的困扰上,原本属于干性肤质,却因后天的异位性皮肤炎、或荷尔蒙变化,影响油脂分泌变多,至于干燥则是表皮角质层的问题。找出发炎的原因加以避免,做好轻度保湿,效果更胜特意去买抗敏感、或错用控油保养品。
<4> 期待超过效果
詹育彰医师不讳言,不少消费者对保养品能发挥的效果,想的过分美好,而忽略了它其实以预防、减轻为主。像是能淡化细纹深度、却无法完全除皱;能消炎轻微局部痘痘、却无法治疗严重且大面积的发炎痘痘;能美白、提升肌肤明亮度、淡化斑点,却无法白到超乎原本肤色极限、也不能让斑点全面消失。另外,保养品通常得执行2~4周最有效,之后等肤质状况改善了,通常会面临、停滞期,不是失去效果,而是肌肤已经进步到此罐保养品能作用的极限了。
<5> 使用方式NG 连连
该在皮肤上有一定厚度的保养品,用的量太少同样只能尽绵薄之力;只需轻拍、轻擦一次去角质化妆水(或清除角质液),反覆擦太多次反而用力过头。标示敷5~10分钟的面膜,硬是怕浪费敷到天亮,结果水份都蒸发光了。詹育彰说这样的错误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别自做聪明,确实遵照产品上提供的使用方式来涂擦,减低出错机率。
<6> 猴急涂抹太快
尤其是早上化妆前,为了赶时间,很多人都直接一瓶接着一瓶保养品,快速涂抹在脸上,上一层擦的还没来得及在肌肤上渗透产生作用,就被下一层涂的覆盖、甚至抹掉,结果只有最后一道手续用的保养品能真正执行护肤功效。建议每一类商品都该让它至少停留5分钟,略吸收干后,再接着进行下一步骤。
<9> 瓶瓶罐罐超负荷
越来越多消费者会选择与皮肤科医师讨论保养困惑,经常碰到抱了一大堆保养品上门请教的患者,李美青医师说明,买越多的人表示她越搞不懂自己该用些什么。其实皮肤吸收有一定程度,用太多不但吃不下,也可能产生反效果。例如肌肤状况不佳,发炎敏感时,作好清洁保湿就好。平常时候,优先考虑对肌肤的安全性,以适合肤质的基础保养,搭配上1、2罐针对特别需求的高机能护肤品,就十分足够。不用非得买一整个系列,根据季节变化、买到肌肤此刻真正需求,只要几瓶保养品就能达到期望中的美颜功效。
<10> 盲从热门广告与口碑
广告中亮丽名模、明星,总能撩拨起消费者想变得像她一样的欲望,彩妆品要copy 还算简单,保养品的话,可得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肤质、肌肤状态,否则一样没效。李美青医师就点出,近来天气热出油量提升,有些患者坚信广告诉求,卯起来用磨砂类去角质商品,结果表皮过度刺激,也无法去除深层粉刺,还不如乖乖听医师指示,用些居家型温和果酸换肤品。大热门的玻尿酸成分有没有效,取决于环境湿度,假如在干燥空调环境中,得搭配轻度乳液才真正能发挥完整效用。李仕虹医师则建议,像那种在网路上只热潮一阵子就消失的商品,很可能就只是短暂炒话题、效用却无法受长久检验、或能被轻易取代的判断。
(责任编辑:朱丽瑾),揭露保养品无效的10大迷思
tag: 美容护肤,美容护肤小窍门,美容护肤小知识,美容护肤知识,生活常识 - 美容护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