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12-26 23:15:34   浏览次数:217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诗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性、戏剧性的特点。
  (二)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指导学生记诵诗文的方法,提高记诵能力。
  (三)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淘.教.案.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本课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描写妇女的作品很多。但由于妇女的卑下地位决定了其中的形象多是被同情,被怜悯的,有不少妇女还沦为了男子的玩物。而在这其中,有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却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她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她鄙弃荣华,谢绝高官;她眷恋故土,毅然返乡。她的经历传奇浪漫,一千多年来,她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木兰。
  (二)解题,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范文澜先生说:“北朝有《木兰诗》,足够压倒南北两朝世族诗人”。其言并不为过,可见它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可以结合书中注释进行介绍。)
  (三)正字正音,初读全文
  1.结合注释,将诗中难读准、易读错的字标音,齐读。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听读前提醒学生注意:
  (1)字音如何正确朗读;
  (2)初步了解全诗大意。
  3.学生齐读全诗。
  (四)整体阅读,把握情节
  指导学生根据书下的注释,理解全诗的含义。形式:学生各自口译,疑难处做上记号。
  1.学生质疑,教师可针对一些典型性问题给予回答。如:
  (1)对诗中数字应有的理解
  诗中多次说“十二”。军书是“十二卷”,同行是“十二年”,策勋是“十二转”,怎么都是十二?十二卷的军书,“卷卷有爷名”不合理;“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有出入;“策勋十二转”,未免记功太多。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也是如此,都不能作为确实的数字。这样运用数字,不拘泥于事实,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2)互文的翻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意思是:将士们(“将军”“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百战死”),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十年归”)。再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当译为: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关于互文的常识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互文”介绍。
  2.请一位学生翻译全诗,其他学生将翻译不当处做好记号。听完后,学生矫正,力求达到准确翻译全诗的目的。
  3.用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可以参看欣赏书中邮票设计。)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处理题材的详略,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子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子的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处理题材的详略,非常恰当。
  (五)立足全诗,把握形象
  指导学生在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由畅谈对木兰这一形象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这个人物,是一个被塑造得十分美好的形象。她有对父母的挚爱,有勇毅的个性,也有女子对家庭的眷恋,归来后一节,又写出了她的美貌和富有生活情趣、机智活泼的一面。在她身上,汇聚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的美德。总之,作者把自己所要求的人物品性都赋予了她,使她成为一个健康明朗、充满人情味的女英雄。所以,自古及今,她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本诗,体会本诗语言特点。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来自www.quxue6.com网!http://www.quxue6.com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
  目的:回顾上一课所讲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介绍背诵经验
  本课是一首民歌,共十四层,除了“万里”“爷娘”“开我”三层有六句以外,其余的都是四句一层,一层一层地背,再合为段,加上诗中运用了排比等修辞,因此背诵起来并不困难。(消除背诵前的畏难情绪,增加学生背诵兴趣。)
  (三)结合本诗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诵读、背诵全诗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背诵。
  1.木兰纺织
  指导: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富有生活实感,这是故事的开始。朗读时,宜读得平缓一些。
  2.木兰从军
  指导:“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从军的缘由。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从军前的准备朗读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的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女英雄的形象,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这里要用抒情的语气朗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1] [2]  下一页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初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