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251次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鼓励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辨认下列字词:晔、圉、骖乘、敕、箠、枹、斛、绶、臧。
(二)教会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引导学生从上下文和课本注释着手揣摩字词的意思,并逐步积累文言词语:特征、数、格杀、被、谢、顿、悉、卒、妻子。
(三)细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情节;学习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精神。
(四)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淘.教.案.网)
第一课时
(一)抢答激趣,导入新课
要求:根据逐一出示的提示来猜一人名(采用抢答的形式)。
提示:(1)安徽(2)陈州粜米(3)清官(4)黑炭
由清官包拯执法严明导入新课,介绍另一清官董宣,板书课题。
(二)简介范晔及其《后汉书》
方法:学生读注释①;
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知识;重点知识当堂记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字注音(出示幻灯片):
晔、圉、骖乘、敕、箠、枹、斛、绶、臧
2教师范读课文。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句读。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4人一组,找出相关内容:人物(含身份)、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小组交流。
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故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4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教师点拨。
重点词语:特征、数、乃、谢
特征:特例征召。数:列举罪状或过失。乃:才。谢:认错。
重点句子:欲何言?(想要说什么?)
将何以理天下乎?(将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学生理读。请学生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匿、得、及、格杀、即、乞、纵、楹、被、谢、强、顿、据、臧、敕、悉、班、卒、临视、敝、葬。
②说出下列词语古今不同的含义:
特征:特例征召(古义);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今义)。
妻子:妻子儿女(古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今义)。
③整理文中虚词
“以”、“之”的意思。
以刀画地(用)
将何以理天下乎?(拿、凭)
宣悉以班诸吏(把)
葬以大夫礼(按照)
大言数主之失(的)
欲箠杀之(代词,指代董宣)
死乃知之(代词,指代董宣的廉洁)
(3)学生两人一组,读熟并互相提示记住上述词语的意思。
(4)教师提示重点句子,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翻译。如: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第二课时
(一)品味鉴赏
1你怎样看待汉光武帝对董宣前后态度的变化?
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有什么看法?
3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有什么不同?
4本文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状,这两段内容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是正面写董宣;第二段是侧面写,表现了他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使董宣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想象创新
根据设定的情境,合理想象故事的高潮部分,自编自演课本剧,要求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逼真。
情境——地点:宫殿
人物:光武帝、董宣、湖阳公主、太监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蜀大姓王齐雄坐①杀人除名②。齐雄,太后姻家,未更③赦,复官。(蔡)齐④曰:“果如此,法挠⑤矣?”明日,入奏事曰:“齐雄恃事杀人,不死,又亟⑥授以官,是以恩废法也。”帝曰:“降一等与⑦官可乎?”齐曰:“以恩废法,如朝廷何⑧!”帝勉⑨从之,乃抵齐雄罪。
(《宋史·蔡齐传》)
【注释】
①坐:犯罪。②除名:此指免除原有官职。③更:经过。④蔡齐:字子思,洛阳人。宋仁宗时官至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⑤挠:屈服。⑥亟:立即。⑦与:给。⑧如……何:把……怎样。⑨勉:勉强。乃:就,于是。
1翻译句子:果如此,法挠矣?
以恩废法,如朝廷何!
帝勉从之,乃抵齐雄罪。
2简要说出短文中的蔡齐和课文中的董宣在执法上的共同点。(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tag: 年级语文 初一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