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360次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夸父逐日》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quxue6.com网 www.quxue6.com]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淘.教.案.网)
一、 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夸父逐日》朗读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
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3.预习《两小儿辩日》。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淘.教.案.网)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正音
《两小儿辩日》朗读
把握节奏、语气,读准字音。
三、学生分组讨论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关字句。
2.学生就不懂得字词质疑,其他学生讨论、回答。
3.重点字句检测。
(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去人近
tag: 年级语文 初一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