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学案2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学案2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284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学案2,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quxue6.com网 www.quxue6.com]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这篇文章选自《聊斋志异》,描写了作家家乡淄川县奂山山市的景象。山市即是海市。海市蜃楼变幻莫测,是世间奇景,人鲜领略。作者以变幻之笔写变幻之景。穷形尽相,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2、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本文《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家号称“累代书香”,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曾出版路大荒编的《蒲松龄集》。
  3、背景资料
  《淄川县志》记载:奂山“有山市,邑人多见之者,城郭、楼、官室、树木、人物之状,类海市云”。海市是海市蜃楼的简称。作者34岁游崂山时,曾有幸亲眼见过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色,在《崂山观海市作歌》一诗里,十分惊异所看见的奇景:在海天之间,忽然出现了楼阁、山水、人物一霎时又“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这种变幻莫测的景象,与《山市》中描写的山市幻景的变化很相似。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故在文中有称此现象为“鬼市”。鬼市在前人著作中也有记载。唐人郑熊《番禺杂记?鬼市》写道:“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写道:“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作者与前人一样不了解这种幻象产生的原因,便认为是鬼怪作崇。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青冥(    )   (2)碧瓦飞甍(    )   (3)睥睨(    )
  (4)窗扉(    )   (5)逾时 (      )    (6)倏忽(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然数年恒不一见(    ) (2)相顾惊疑 (    )(3)念近中无此禅院(   ) (4)始悟为山市(    )    (5)连亘六七里 (    ) (6)历历在目 (    )
  (7)黯然缥缈 (     )    (8)或凭或立 (     )
  3、本文很真实地再现了“山市”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其中用了不少表时间的词语,请摘录出来,并说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
  4、翻译下面句子。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2)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3)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5)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问题探究】
  5、本文主体部分是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起、发展、高潮、结局,请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意思。
  6、请按顺序写出在山市中出现的八种景物。
  7、“山市”为何又叫“鬼市”?请你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段答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列子》)
  【注】:①缁衣:黑衣;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8、下面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是(  )
  A 杨朱之弟曰布  B于厅事之东北角  G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 无不为之伸颈
  9、解释下列加点词
  衣素衣而出       、               衣缁衣而反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11、写出三个含“狗”的成语或俗语
  12、“狗只认衣冠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后,你觉得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学案2》,来自www.quxue6.com网!/jaFile/20101120000600127.com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 还: (   )
  14、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6、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1] [2]  下一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学案2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初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