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538次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单元主旨〗
本单元叫做《生命礼赞》,集中体现生命的珍贵,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一样。生命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因而生命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人本来是大自然(动物)的一部分,只是人在制造了工具,有了语言符号以后,才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变成大自然的对立面。把大自然、动物和植物作为征服的对象,从而获取生活资料。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生活资料比较匮乏,人类生存时时刻刻遭到威胁,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人要生存,就必须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不惜让某些生物绝灭。在某个特殊的时代,这些都曾经成为共识。对于动物生命的鄙视、漠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的生存,生命的存续,越来越不成问题,而人对于大自然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失去平衡,人类的反省就有了物质方面的基础。人对于动物的同情和爱惜,就成为风气。动物保护主义由此而生。对于动物生命的珍视,是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程度提高的反映。
“生命礼赞”的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歌颂那些为了救护他人的生命而不幸献身的人们。本单元为此选入了三篇小说。
〖课文解读〗
〔关键词语〕一家不安 执法如山 为她缓颊 从轻发落 予以开释 稍予膺惩 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 准备高枕而眠 打了一个寒噤 要用重典一腔怒火 消去天地之大德曰生
梁实秋的《猫的故事》,表现的是对于动物生命的珍视。
如果我们的分析仅仅到此,还不足以完成课堂教学的真正任务。因为这样讲只是说出了许多类似的文章的共同性,没有涉及梁实秋这篇文章的特殊创意。
梁实秋的文章是如何表现对动物生命的珍视呢?其特点是:第一,把这种珍视写成一种过程,亦即从虐待到愧疚;第二,文章写得很幽默,不是一般的幽默,而是自我调侃的幽默,是强调自我的情感转化。把重点放在转化之前暴露自我的凶残,其中明显包含着对自我的批判。
表面上是自我暴露,实际上隐隐透露出,如此这般的凶残,以虐待家畜为乐,其思想根源乃是人类的自私。从厨师到自己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不惜以虐待动物为乐。其中写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笔墨尤为淋漓。文中的自我调侃,达到自我暴露的程度。没有一个字是直接暴露自己的凶残的,但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是暴露人类的自私。如果直接说,这是人类的自私,比较困难,人类所涉及的面太广了。而用自我调侃的办法,把自己写得非常可笑,非常自私,既比较容易,又比较感性。
此类文章有很明显的叙事线索,但是,直接从叙事线索去分析,把一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话拿来大讲特讲,起初如何,后来如何,结果如何,可能比较表面,陷于现象的罗列。要真正分析出深度来,最好还是从关键词分析入手。
分析什么样的关键词?主要是表现作者对猫的态度的词语。作者对猫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层次很多。文章的丰富性、感情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全在这里。文章下笔从容不迫,很见功力。如果是一个没有功底的人,可能就在这种过程中变得简单和粗糙了。
我们来看描写梁实秋心理的关键词,如何表现他的内在情感的曲折:
起初是感到“搅得一家不安”;
接着是“有些不耐烦”;
再是“按捺不住”;
看到被吊死的猫,“为她缓颊”;
在猫的尾巴系上罐头的恶作剧,“准备高枕而眠”;
听到屋顶上的罐头声,“打了一个寒噤”;
下决心,再捉到“要用重典”;
发现猫窝里的四头小猫,“一腔怒火消去”;
对猫的母爱的赞美,“天地之大德曰生”;
为惊扰了猫、使之离去而忏悔。
引导学生把这情感变化的过程整理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或者叫做审美陶冶。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最大的难度,不是没有最后的题旨,而是如何把题旨慢慢引导展示出来,整个过程、层次要井然有序。层次推进转换还要自然,这就叫做娓娓动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转折都要平均使用力量。其中最为关键的,也就是最为动人的,作者得意之笔,在读者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这样的部分。也许多少年后,什么都忘记了,惟独这个部分记忆犹新,在写作时,就会冒出来,推动想象、品味词语的选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那最精彩的
地方,作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体悟。在本文中,至少有两处这种描写:
一、看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按:指猫被吊着)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的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
这里,当然有些文言字词需要讲一讲,但是不要停留在词义的解释上。第一,这没有什么难度;其次,光是把这些词语的意义按字典上的意义讲明白了,也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欣赏到梁实秋语言的妙处。因为在文本语境中的语义和字典里的语义,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作者之匠心所在,艺术之成就所在。一般学生从直觉上光凭语感就可以领悟其中的精彩,但是,能够说出道理来的很少。此即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仅仅按字典意义去讲,可能把本来生动的语言,讲得枯燥无味。
引文中加着重号的,都是十分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而且还有一些法律用语。通常情况下,把这么庄重的语言用在一只猫身上,是不伦不类的,但在这里,却又明显地有契合之处。如“执法如山,不稍宽假”、“缓颊”、“从轻发落予以开释”、“稍予膺惩”等等,一方面这些法律词语中有庄严的意味,显示出厨师煞有介事的姿态和神情,另一方面所惩罚的又是法律词语完全不适用的对象。用词在似正似歪之间,趣味在亦庄亦谐之内,语义的错位构成谐趣,充分显示出作者对于厨师姿态的调侃。
tag: 年级语文 北师大 故事 初一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