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05次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
(二)《论美》另一译文
谈美(水天同译)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特与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万美之中秋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 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选自《世界文学》1961年第1期)
(三)关于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曾历任宫廷要职。1621年他被控受贿,免除一切官职,从此潜心从事著述。但他的主要理论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间完成的。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既指出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他认为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在认识上会获得真理,在行动上会得到自由。培根在反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因此提倡观察和实验。但他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因此指出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真正归纳法的设想。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他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一下子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三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