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217次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quxue6.com网 www.quxue6.com]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淘.教.案.网):
一、课前准备
1、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
2、了解《战国策》
二、导入新课
《战国策》又名《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土(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 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睢不辱使命》。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赢政已经消灭了韩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郡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睢到秦国谈判。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请学生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睢()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3、请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意义:
加惠:给予恩惠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怫然:盛怒的样子。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默读课文,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在概意思了,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赢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由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写唐睢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睢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又可分为二层:第一层:写唐睢坚决抑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是斗争的第一回合。第二层:写唐睢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斗争的第二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4)写唐睢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
四、问题探讨
1、前面我们说过,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刚才在自读时,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中有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吗?
明确: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悦”,于是“安陵郡因使唐睢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③秦王赢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2、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秦王赢政又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显然,战争已经一触即发。如果打仗,弱小的安陵绝不是强秦的对手,所以出使秦国的唐睢的表现成了关键,这时,唐睢有哪两个表现呢?
明确:唐睢先是说了一段话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而后“挺剑而起”做出动作。
3、找出表现秦王赢政在唐睢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4、唐睢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斗争中,唐睢十分讲究说话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第一,“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睢的面露出了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睢先是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明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丰富,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
第二,“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的“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睢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当秦王以“亦。。。。。尔”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唐睢立即驳斥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进行渲染说明。但是,这些有根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嶓然悔悟。于是,唐睢又逼进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了对秦的直接威胁,迫使 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第三,“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睢只用文战,不辅以武力,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睢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5、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色地塑造了唐睢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tag: 年级语文 初三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