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18次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
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中国人,鲁迅先生发出了自己的呐喊之声,请大家找出文章当中与之争锋相对的一个观点。
学生:“我们有并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教师:对,回到文章的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个什么句式啊?(学生)这种问句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要谈的事件“失掉自信力了”直接放在了标题上,悬而不答。可是作者在接下来的行文当中就谈到了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有的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而鲁迅先生却说“有并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大家看到8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那么这一部分人指哪些人,他们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总自夸“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
教师:那么你认为这是哪一个群体呢?(提示:大家可以联系我们刚刚讲到的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从文章的注解里找答案)
学生:“国民党官僚及其社会名流”。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学生读)请大家注意到这么几个字,“总”“一味”“只”。可以说这一系列的词语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社会名流的脸谱。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三个词语分别勾勒了他们怎样的脸谱呢?
学生
教师总结:“总”——让人看到国民党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盲目骄傲。(注意引号)我们把它概括为“自得”。
“只”——对国联的“执着,盲目崇拜,只想着借助外援,结果怎么样啊?(提醒看课文注解2),说明了他们的“可悲”。
“一味”——求神拜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早在九一八事变结束后不久,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曾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又有国民党著名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发起,请第9世班禅喇嘛于4月28至5月18在杭州的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菩萨保佑,鼓吹“法会可以为国内消灾患,为世界求和平。”国难当头却只知道祈求虚无缥缈的神灵,这是不是一群可怜的人啊?所以说失掉自信力了的这一部分人应该是这群自得、可悲、可怜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②揭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实质
从夜郎自大,自我炫耀“地大物博”到抓住所谓的“国联”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却哪曾想到“国联”居然会对日本的侵略听之任之,当人间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失去后,他们居然把希望寄托于那虚无缥缈的神灵了,变得玄虚之至了。“玄虚”就是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自己的国土的时候,他们从没想到“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只希望国联是信国联,“自信力”多么圣洁的字眼,用在这些人身上简直是糟蹋,所以鲁迅先生说这部分人失去的是什么?
学生:“他信力”
教师:“他信力”失掉后,按理应该发展自信力,偏偏他们发展的又是“自欺力”,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一群中国人啊!这一部份中国人不但没有自信力,现在就连曾经有过的他信力都没有了,为了掩盖自己的恐惧、悲观和丧失自信的心态,就开始发展自欺力,就开始成天叫嚷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自己失掉了自信力,却诬蔑所有的中国人都失掉了自信力,多么荒谬。为了批驳这种荒谬,作者提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学生)那么他们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教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下面的解释对应着哪一类人?
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进历史前进的普通劳动者。( )
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
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奔走呼告的人。( ) 舍弃自己的肉体而去寻求佛法,本指佛教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取佛经,后比喻为真理献身。( )
我们注意到第7自然段的开头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这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那么自古以来这些人都有哪些人呢?大家能举出相应的例子吗?
教师举例: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祖冲之等。
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文天祥被俘后,元军一再逼迫他投降,文天祥便毅然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屈原、林则徐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关汉卿、孙中山等。
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教师:鲁迅接下来说“这一类人,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齐读)大家能举出这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人的例子来吗?
学生
教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