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991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还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用暗喻把抽象的愁写成烟草一川、风絮满城、绵绵梅雨,十分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直接把抽象的情思当作形象的事物来描写,是绘情的另一重要手法。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小船载不动,极言这愁之重,赋予了这“虚”的情绪质量和质感,创造出奇特新鲜的意象。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董解元“休问闲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进入作品中的情,一般是作者触景生情、情动于衷、缘情设景,而作者要把这“情”写出来,不外运用“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理抒情”,这一个“借”字正道出了写“情”的根本方法:情本无形、无影、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如何来直接写?只好通过描写与这“情”有相似点的景物事理了。这正是侧面描写。
然而如何来借?借景借事借物,把自己的浓情融入客观叙述和细致描写中。实践证明,抓住联想围绕主题多角度写景,注重主观色彩适可而止大范围写景,眼中有物、胸中有情、观察细致、特征明显、深入开掘象征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先有真情,注意合情合理、新意和有美感,然后将自己的爱憎褒贬寓于客观的叙述中,将自己的感情倾向融入细致的描写中,能形象地把虚无飘渺的情生动地描写出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情中见景秉笔书”的方法初看起来好像与直抒胸臆相同,其实仔细分析,二者是有区别的。“直抒胸臆”指作者或人物不借助各种媒介而把心中的情感直接倾泻出来,也叫直接抒情,它痛快淋漓,毫无遮掩,坦率真挚,不讲含蓄委婉。其情大喜大悲、刻骨铭心、震慑人心,实在是感情的风暴,人间至爱与真情的撞击,人性美与情感美的凝聚。它可分为呼告式(①愤怒的控诉②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③热烈而深情的赞颂④痛楚的追念)、咏叹式、奔放式、曲折式。即使是情感色彩最浓郁的“呼告式”也要托情于事、物、景、理,决不是空穴来风而离开引发情感的对象而抒情的。要做到“情有所系”,层层蓄势,巧于铺垫,通过叙事、写人、绘景,蓄成情感的迸发之势,奔涌而出。
由上述可知:“直抒胸臆”的第一目的是抒发情感,是痛快淋漓、毫无遮掩直接倾泻最真最浓的情;而“情中见景秉笔书”的第一目的是营造“情景交融”意境,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体悟到最真挚最浓郁的情,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情中见景秉笔书”:就是写景中适时用几句或几段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直接写出自己的感情、想法,不隐瞒、不隐讳。有时也全文抒情,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的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即“情中见景”。
>>《第三册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营造“情景交融”意境的方法浅探》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这样的例子很多,俯拾皆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热情赞美祖国河山、古代英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慨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毛泽东《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似铁帚一挥扫清万古,顺势折入今天,以“今朝”作结,一山飞峙,崚嶒而起,突出主题,落在对新时代、新人物的歌颂,对人民的歌颂,从而表现出对革命前途的无限乐观,对祖国未来的坚强自信。这种在全文中用几句或几段文字抒情,将情和文章中所写的景融合在一起的方法,多是文中部分文字抒情,使它与所写景物互相弥补、相得益彰,从而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创造“情景交融”意境还可以运用“全文抒情,文中并不写景,让读者从情中见到清晰之景”的方法。
如陈子昂《登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不见景物描写,通篇直抒胸中的愤激、痛苦和悲怆,当你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之后,你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面对昔日燕玉招贤纳士的黄金台,在这里慨叹报国之门,天才末路……
这“情中见景秉笔书”(抒情中见景物)的创作方法和“写景中见挚情”的方法一样是营造“情景交融”意境的重要手法,多用自可营造出“情景交融”意境。
,第三册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营造“情景交融”意境的方法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