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5:34 浏览次数:164次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由关键性词语切入,领起对全篇内容的整体感悟;通过揣摩重要语句和精彩片断,推动对课文主旨和写作方法的深入领悟;通过联读比较,进一步拓展阅读层面。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在童年的记忆中,风筝不单是一道迷人的风景,也牵挂着一段多味的岁月……既给我们带来过无穷的欢乐,有时又难免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遗憾乃至深深的悲哀……在《风筝》这篇课文里,鲁迅先生向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准备朗读。指点生字生词,交待朗读要领。
二、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第1、4、12段。(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画出文中关键性词语和句子。
2.课堂讨论。教师提出下列问题,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展开讨论和交流。
(1)文章开头能领起全篇内容的是哪两个词?其中哪个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3)作者所说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的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寻机进行点拨:①文章开头能领起全篇内容的两个词是“惊异”和“悲哀”(第2段写“惊异”的原因,第3段以后写“悲哀”的往事和心情)。其中“悲哀”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居然就放起了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而一见到风筝,就想起自己“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并且无从补过,于是心头不禁顿生“悲哀”。③作者所说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的是:“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并“掷在地下,踏扁了”。
三、重点探究
1.妙点揣摩
(1)学法指导。文中在写景、叙事和抒情等方面均不乏精美之笔,仔细揣摩品味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例如,课文第3段中,作者以小兄弟“张着小嘴”“呆看”“惊呼”“跳跃”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对风筝的“最喜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勾画出你最喜爱的语句或段落,并用简要的语言作点批注。
(2)默读课文。同学们一边读,一边作圈点勾画。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3)精彩荐读。请同学们将自己认为写得最妙的语句或段落向大家推荐,并说说这些语句或段落妙在哪里。教师寻机点拨。
2.难点释疑
(1)“我”小时候为什么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四、联读比较
1.请同学们自读《满天的风筝》。
2.指导比较《风筝》和《满天的风筝》。①角度: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②方法:整体感悟,抓关键词句;③活动形式: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寻机肯定或归纳:《风筝》所写的是对“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的追悔和无可补过的沉重心情,全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满天的风筝》抒写的则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以及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后的满足和骄傲。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以“说”为线,以“说”促读,读读说说,强化语文实践。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说“精神的虐杀”
1.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朗读作者自省的段落,其他文字由学生朗读。
2.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作者所说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精神的虐杀”?
3.教师着重点拨“精神的虐杀”。
二、朗读课文,说“惊异和悲哀”
1.全班齐读开头一段。
2.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他为何“惊异”?为何“悲哀”?这两个词与全篇内容有何联系?
3.教师着重点拨“惊异”“悲哀”二词在文章结构上的重要作用。
三、朗读课文,说“没出息”的玩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段。
2.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我”小时候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这与下文的风筝事件有何联系?
3.教师着重点拨三点:一是作为兄长的心愿;二是落后观念;三是“精神的虐杀”的思想根源。
四、联系实际,说“儿童的天使”
1.作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同学们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请从中选取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大家听。
[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从情感角度切入,读读议议,引导学生完整地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一、感受作者的同情和自责
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范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进一步了解“风筝事件”。
3.提问思考、讨论:这两段文字写“风筝事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有褒有贬,试举一二例予以简析。
4.教师示范:如写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同情之心不言而喻;小兄弟最喜欢风筝,为了风筝时而“惊呼”时而“跳跃”,可“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语中隐隐透出深深的自责。
5.课堂交流,教师寻机点拨。
二、感受作者的不幸和悲哀
1.速读文中抒写“悲哀”心情的语句。
2.提问思考,讨论: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就感到“惊异和悲哀”?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感到“不幸”?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tag: 年级语文 初一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