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744次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
于漪老师的《故乡》教案(四课时),教学步骤为:
一、解题
二、理清故事情节
三、典型人物分析
1、闰土;
2、杨二嫂;
3、分析“我”;
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四、归纳主题思想
五、作业
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两课时。共分三步:
一、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
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
三、布置一定的练习
主要是第二步,第二步步骤为: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
1、解题以及讨论“一般疑问”;
2、讨论回乡途中的“我”(以上为第一课时);
3、讨论闰土;
4、讨论杨二嫂;
5、讨论宏儿和水生;
6、讨论离乡途中的“我”;
7、讨论写景部分(以上为第二课时)。
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解题;
2、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以上为第一课时);
二、点拨、讨论
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
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以上为第二课时);
三、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以上为第三课时)。
三位老师执教《故乡》,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第二,都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第三,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一、情节和结构的分析
蔡澄清老师设计的情节结构提纲: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
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
⑴ 和母亲的谈话
⑵ 回忆少年闰土(插叙)
⑶ 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
⑷ 会见中年闰土(对比)
3、离开故乡(感慨·希望)
钱梦龙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板书如下:
1、一般疑问。
2、回乡途中的“我”。
3、闰土。
4、杨二嫂。
5、宏儿和水生。
6、离乡途中的“我”。
7、写景。
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任何事物都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因素。《故乡》的作者对客体作审美选择定位时,注重于时空密切结合的艺术视角来反映内容。于漪老师、蔡澄清老师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列出的情节提纲,客观地反映了创造主体的艺术视角。课文本身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有着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点。两位老师的情节结构提纲,又都体现了教材的上述两个特点。这样理清情节结构的益处,一是帮助学生在听课文录音、识字、积词基础上有层次地来熟悉小说情节,二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提纲挈领地把握小说的基本风貌。钱老师的情节结构提纲淡到看不见情节。提纲以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分类形式出现。显然,钱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情节结构的工作是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不经过思前顾后的熟悉情节,是不会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的。而这些问题,正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很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