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8:37 浏览次数:856次 栏目:高二历史
B. 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 与 关系,昭示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1957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 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十年“ ”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④恢复完善阶段(1976――今): 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加强 工作,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 和 建设,在中国现实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确立
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 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经过
A.1949年召开的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 和 的政治制度。
B.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 和各民主党派 的确立。
③组织形式: 是党领导下的 的主要形式,是 的基本组织。一届人大后政协成为 、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④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调动了 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 、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2.发展: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族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3.挫折
①1957年的 斗争扩大化,使很多民主人士被错划成右派,无法参政议政,严重破坏了 制度。
②“ ”时期,民主党派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4.恢复和发展
①“ ”结束后,党领导下的 与 制度得到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
②1982年党提出与各党派“ 、 、 、 ”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了新的春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 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 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实施
①《 》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对自治区的类型、自治机关的组成、 、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都作了详细的说明。
③到1956年我国已建立了 大省级自治区,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已经出具规模。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民族政策重新得到落实。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 》,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作用:这一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 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
重难点诠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分析tag: 历史 高二历史,高二历史学习方法介绍,高二学习计划,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