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历史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分析

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分析

12-26 23:18:37   浏览次数:856  栏目:高二历史

标签:高二历史学习方法介绍,高二学习计划,http://www.quxue6.com 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分析,

  2.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异同:

  ①同:都有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

  ②异:

  A.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B.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

  C.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当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D.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共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E.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西方议员由竞选产生,不对选民负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

  3.我国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①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二者合作的方针是“十六字方针”。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知识运用

  1.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

  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3.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力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                B.民主党派已经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                    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5.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为实行民族平等,党和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A.实行土地改革     B.大力的财力支持   C.实行民主改革      D.实行区域自治制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到1990年我国有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4个 ……

  回答:①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二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③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现什么政策?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26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背景和表现、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表现、基层民主选举的含义和基层干部产生、城乡变化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依法治国和牢固树立民主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预习思考

  1.“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背景和主要表现。

  2.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主要表现?你怎样理解从“法制”到“法治”这一字之差所体现出来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依法治国?

  3.什么是基层民主选举?围绕基层民主选举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哪些文件?基层干部的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新时期基层民主选举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分析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二历史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