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历史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分析

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分析

12-26 23:18:37   浏览次数:856  栏目:高二历史

标签:高二历史学习方法介绍,高二学习计划,http://www.quxue6.com 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分析,

  ③正是在国家观念更新和国家制度变革的互动中,孙中山以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趋利避害的价值尺度,融会中西,继往开来,系统探究国家理论,创立了以三民主义打造近代国家的政治理念,并以“知难行易”为实践指导,百折不挠地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而赴汤蹈火。从世界大趋势来看,辛亥革命是顺潮流而动;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都超越了前人与同辈,将中国近代国家推进到最高水平。

  ④西方近代的国家学说和政治体制也是五花八门。孙中山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体系,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融为一体,完整地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将革命党人团结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从而推动了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使救亡图存的运动与政治近代化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文明、富强之路。

  3.孙中山为什么让位于袁世凯

  ①客观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欢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而此人非袁世凯莫属。武昌起义发动成功,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但是社会动荡,列强环伺;而革命尚未成功,清军尚在眼前。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铁碗人物来完成革命的任务—推翻清政府,同时又帮助他们稳定秩序,清除内乱,迅速体育内政,以防外人干涉。

  第二,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成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和欢呼。

  第三,列强与资产阶级各阶层一致倾向“拥袁弃孙”。武昌起义后四天,以立宪派为主的江浙政治代表,就开始制定拥护袁世凯以收拾大局的计划。他们一方面让拥有实力的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以顺应一致要求共和的全国人心;另一方面则压迫革命党人交出政权,由袁世凯当共和政府的大总统。立宪派看好袁世凯,革命党人也是如此,就连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以及汪精卫等也看好袁世凯。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复杂动荡的局势,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认为“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第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缺乏经费,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革命党人拥有了半壁江山,但离革命的真正胜利甚为遥远。革命党人要兴师北伐,各级政府机构要正常运转,这都需要大量经费,而当时国穷民困,各地库存空虚,列强又迅速控制了海关税款,使革命党人举步维难。可以说,此时革命党人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财政问题最为突出。孙中山“让位“固然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比较而言,财政困难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②主观原因

  第一,革命党人对掌握政权缺乏思想准备,以为中华民国建立后,只剩下建立民国的问题了,从而产生功成身退的思想。襟怀虽坦荡,但也反映革命党人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没有一个成熟的组织政府的准备方案。于是,大权旁落也就成了自然的事。

  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尚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政治经验和才能。从同盟会来说,可以说它还不具备领导全国的规模,还不成熟。并且革命党人常年寓居海外,从事的多是些革命暴动和宣传,对于任何管理、组织一个国家,并无实践经验。他们与长期宦海浮游的立宪派和其他新旧官僚相比,明显缺乏政治经验。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本位”思想对孙中山也有很大的影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的政治抱负之一。在孙中山看来,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受到的约束,不仅来自《临时约法》,而且还有他自己的诺言和誓约,即中国人对政治家持信守约的责求。孙中山让位也与其信守的“民本”思想有关。 问题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巩固应用

  1.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A.成立时间最早                          B.有明确的纲领、共同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C.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D.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B.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

  3.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在宣告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现象是

  A.辛亥革命迅速扩展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旧官僚投机革命                        D.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4.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全体国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一重难点分析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二历史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