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385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
吃咸鸭蛋、吃粽子……
3.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三)重点赏析: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竞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能如此吸引你们?
1.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请在文中找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两者相似点在: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如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归纳: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4.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扩写捉鸭子的场面。
(五)课后学习:
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备课资料: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7
学习目标:
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片头。
2.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合家团聚。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学生独立完成)
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灶膛 zào 烙 饼 lào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
栗子 lì 疙瘩鬏gē da jiū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门槛kăn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guǐ suì 骚扰sāo răo
穿梭 suō 大吃大嚼jué 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 阖家hé
2.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①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 ⑧换门神 ⑨除夕守岁 ⑩拜新年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
1.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3.针对现在过年与以前过年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过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备课资料:
1.《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8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初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