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385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苏轼详尽资料: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9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月夜图画和配合的诗词)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坡全集》。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三) 诵读探究:
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背诵三首诗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中的意境。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三)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四)关于艾青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了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
(五)研习课文《我的思念是圆的》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六)课后作业:
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像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世界民俗风情展”专题活动(1课时)
备课资料:
1.都江堰:http://www.dujiangyan.com.cn/
2.欧洲民俗风情: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40
活动目的:开展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活动方式: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活动过程:
1.准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分组;制定查阅与调查计划;作好调查的物质准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2.活动。个人或小组进行专题查阅、调查,作好详细、认真的记录,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汇总。
3.交流。小组内部成员经常交流,相互协作;全班交流收获与体会。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专题小报、图文展示、摄制短片等形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初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