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背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在认识上我们似已无争议,但问题在于: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教育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是通过什么过程得到确保的,还值得研究。我以为,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地、自主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的情感,并以自我的面目参与的时候,才真正是个主体。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学设想】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孤独,是生活给予他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都市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体验”为纲,“读”为主线拟定了这样的思路:一、自读课文,感知孤独。二、跳读课文,感悟孤独。三、联系自身,畅谈孤独。“板块一”通过情节复述,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板块二”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板块三”则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畅谈人生感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于是本着以“学生为本,体验为主”的教学原则,自信满满的我踏入了课堂。可当教学进入第二板块时,却发生了“故障”。
【情景回放】
师:正如大家所说,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胆怯、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坚强的男子汉的过程。那么在他成长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生:是孤独。(异口同声)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杜小康的孤独呢?
生:文中写道:“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师:那么,杜小康遭遇了哪些孤独呢?
生沉默。
(过了一会儿,还是沉默。)
师:没关系,那我们再来读几段课文吧!怎么读?自由读,齐读还是请几个同学读呢?(这是我上课惯用的方法,想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感知文本,与文本对话,为下面的教学蓄势。)
生:自由读。
生:齐读。
生:还是让几个人读吧!
(学生众说纷纭。)
师:我们还是民主表决吧!同意自由读的请举手,同意齐读的请起立,想指名读的就坐在原位……(让我没想到的是,今天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每种读法几乎都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选任何一种,都只能满足三分一同学的要求,那另三分之二呢?怎么办呢?究竟用哪种方法读呢?我犯了难!这时一位同学站了起来,他的发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打破了这一僵局……)
生(满怀期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能换种方法读吗?
生(兴奋地):好啊,好啊!(异口同声)
(是啊,能换种方法读吗?我怎么没想到呢。那还有哪些读法呢?……我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的“假设教学法”!,我何不在朗读上也来个假设尝试呢?)
师:好,老师尊重大家的意见!那我们来个创造性的朗读好吗?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各位就是在芦荡放鸭的少年杜小康了。
生(兴奋地):好啊,好啊!
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要充满感情地读,进入角色地读,真真切切地把自己当作杜小康来读。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共享!好,开始吧!
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我是从来不打断地,以教室里没了声音为准。10来分钟后,我突然发现教室里的气氛有些不对劲!有几个同学低着头,还有的用手擦着眼泪……)
我知道学生已经进入了角色,顺势说道:下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吧!
生1:我想读读这一段:“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我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我,家里的独生女居然失学了。从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我,在同龄人中有着无比优越感的我,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杜小康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的恐惧和背井离乡的孤独和害怕!(这是一位平时大大咧咧的女生,此时眼眶居然湿润了。)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家的遭遇也和杜小康家的遭遇一样,我父亲毫无预兆地在一夜之间破产了,家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要债!于是父母带着我来到了杭州!虽然我没有失学,没有去放鸭子,但我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生充满了变数,但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没有什么可以把你打倒!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很是吃惊,她在朗读时不仅改换了人称,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我隐隐觉得好戏要开演了。)
生2:读这段文字让我深有感触:“我已不可能再去想油麻地了。现在,占据我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我的心思。我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杜小康心灵的孤独。这时的他已经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但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这种感觉就像我现在面对中考这一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感觉是一样的。我想我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走好我的人生路。
(有许多同学不住地点头,显然这位同学的发言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共鸣。)
生3:“我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读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身处如此孤寂、冷清的环境,杜小康内心的孤独更是可想而知。
生4:我和刚才那位同学有相同的感受。文中写道“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唯一的炊烟。……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大自然营造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处在顺境中的人也会被感染,更何况是当时突遭变故,离乡背井的杜小康呢?记得有一次我跟父亲到外地出差,住在一个很小的招待所里,周围都是山,荒凉得很。父亲出去办事,我就百无聊赖,听着那狼吼似的山风,渐渐西落的夕阳,寂寞、孤独、害怕各种莫明的情绪就涌上了心头。
[1] [2] [3] 下一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