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案例与反思,
生5: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杜小康。“我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得更加深刻。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想母亲。
生6: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初一时从没离开过父母的我,开始了住校生活。住进来的第一天还对住校生活充满了新奇,到了第二天就不行了。我很想家,真的很想,想爸爸,想妈妈,想爷爷,想奶奶,想小学的同学,想家里的一切一切,真恨不得能马上回家。和杜小康一样,我也经常在做梦,梦见自己回家,梦见妈妈,梦见爸爸!记得那时的随笔几乎每篇都在书写自己的这种强烈的思家情结。
(这位同学的发言引起了住校生的共鸣,同学们纷纷附和,表示赞同!这里不再展开。)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也有一段经历和大家共享。8岁那年,妈妈到云南昆明做生意,家里就剩下爸爸和我。小时候的我留着一头长发,以前都是妈妈每天早上起来给梳得漂漂亮亮地再去上学。可妈妈走后,爸爸就取代了妈妈,可是还没等我走到学校,橡皮圈就掉了,总是披头散发地,留着眼泪去上课。那时每到晚上我就想妈妈,一想就哭。爸爸看到我哭,他总是安慰着说:“妈妈马上要回来了,乖乖,别哭了!”可是有什么用呢,还是想啊!我知道其实爸爸也是想的,他就是在那段时间学会抽烟的!
(生笑)
生7:说起住校,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想必大家也有。那就是初一时大家都从不同的学校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彼此不认识,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心灵的寂寞与孤独。由于我是外地的,这种感受就更深了。我发现这种由于缺少人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独也同样出现在杜小康的身上,“与这种孤独相比,我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我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我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我与父亲之间的对话,也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了。除了必要的对话,我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其他什么话……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这时有一位同学怯生生地站了起来,这是一位从不发言的女孩,平时也不和大家交流。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生8(眼睛红红地):其实我觉得自己比大家更能体会杜小康这种对母亲对家的依恋。我曾经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长达3年。那三年我每天都在盼望爸爸妈妈来接我回家,每天都在想是不是他们把我忘了,不要我了……几乎每天都做梦,经常在梦中惊醒。当时我真的很不理解父母,甚至恨他们。杜小康那种日甚一日地迫切地想家的心情,我能深刻地体会到!……我也能深刻地感受到杜小康与父亲越来越无话可说的境地。大家可能觉得我很自闭。应该说那段寄养生活对我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在无休止的等待中,我学会了沉默。从原先的活泼开朗,变得沉静无语。……我想我应该向杜小康学习,学习他的坚强。其实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这是一位所谓的“问题少女”,几乎不和人交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同学。今天她能站起来发言,讲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经验,让我和同学们着实吃惊不已!没等她说完,教室里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很感动。大家的感受很真实,也充分感受到了杜小康的孤独,人生的孤独。显然这篇小说已经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点燃了我们的情感之火。大家在杜小康身上或多或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生活的影子。在不自觉中大家已经参与了一种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补充和证实作家作品的可信性。看来“换种方法读”的魅力可真不小啊!
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
由于学生对“孤独”有了较为深刻的体察和感悟,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充分地调起,思维的火花也渐呈燎原之势,后面的教学可谓水到渠成!看来“换种方法读”的魅力真正不小!
【课后反思】
课后,我和同学们一样还沉浸在这次“孤独之旅”中。这时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为什么“换一种方法读”的前后差别这么大?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有两个词跳入我的眼帘,那就是“感受”和“体验”。“感受”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17次,“体验”一词出现了19次,几乎分布在各个部分。足见新课标对“感受”和“体验”的重视程度。
那为什么“换种方法读”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呢?反观这堂课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创造性的课堂设计可以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提供契机:
《孤独之旅》这篇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出现,再加上小说中人物所处的年代和生存环境与如今身处繁华大都市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学生在朗读时自然不易引起共鸣。而这些都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当我问“杜小康究竟遭遇了哪些孤独”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杜小康肯定很孤独,但究竟孤独在哪里却感到难以回答。课上到这里我知道学生需要的是进一步和文本对话,于是就要求学生朗读。自由读、齐读或是指名读,让其自由选择。而学生的 “老师,能换一种方法读吗?”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既然“对话”有“障碍”,为人师者就应该为他们创造契机,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我灵机一动让大家创造性地朗读课文,即用“我”来替换“杜小康”,把自己当作杜小康进入角色朗读。原本很客观的叙述,经教者这一创造性的设计,将文本内容“变式化”、“虚拟化”,从而激活了文本内容,给朗读者创设了一个朗读体验的情境。这样的朗读就好像让学生和杜小康进行了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在深入体验杜小康的心灵的同时,也参与了一种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补充和证实作家作品的可信性。于是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在朗读中生成了,对生活对人生的联想和感悟也在朗读中生成了。由此我想到了李镇西先生的“读出自己”,“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同学们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可以说是“读出自己”了。看来教者千万不能放过一闪念的想法,完全可以多些创造性的设计,甚至对课文重组,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更好的条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