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3. 影响
④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三国干涉还辽
1.各国的目的:俄: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把东北变为“黄俄罗斯”; 法;俄在欧洲的同盟,基本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同时希望“还辽”之后,能向清政府邀功请赏,乘机谋求侵略权益。
德:一方面是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企图在“还辽”之后向清政府要求“报酬”,从中国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另一方面希望借此机会加深俄国和日本的矛盾,把俄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减轻法俄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
2.实质:(1)欧洲列强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亚洲扩扩张怀有戒心;(2)是俄国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3)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背景:《马关条约》割台,全国人民激愤
2.过程:刘永福、徐骧
3.意义
(3)戊戌变法
①戊戌变法的背景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②康、梁的维新思想
1、康有为
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梁启超
在《时务报》中发表《变法通议》,猛烈抨击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③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④百日维新
1. 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
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3.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
4.评价:积极: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消极: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基本主张——软弱性。
⑤戊戌政变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
2.过程:慈禧太后控制京津地区,控制人事任免权;袁世凯告密;捕杀戊戌六君子;废新政。
3.结果
⑥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意义:(1)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失败原因:主观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薄弱。
4.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半中国行不通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1)1898年在山东冠县揭开序幕(原因):①甲午战争的重灾区;②瓜分狂潮的起点;
③列强争夺激烈;④教会活动猖獗。
(2)口号:扶清灭洋。分析: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放松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2.发展:进入京津地区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侵略军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2.8月初,北京陷落,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③《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内容:赔款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修订商约。
2.影响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①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1905 地点:东京
2.条件
思想条件: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条件: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各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机关刊物:《民报》
5.意义:(1)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1.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2.评价: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也没有明确的土地革命纲领
③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利的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④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浙皖起义:秋瑾、徐锡麟
镇南关起义:孙中山、黄兴
广州黄花岗起义——规模、影响均最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原因: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成效:它并没有使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在实行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统治。
过程: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实质:是清政府的自我挽救
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
成功原因:经济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组织基础;保路运动。
过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等打死反动军官,率领士兵起义,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湖北军政府
概况:黎元洪任都督,采用黄帝纪元,国号中华民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