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④编户齐民
1.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2.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
3.农民的主要负担: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①匈奴的兴衰
1、西汉初年的“和亲”
原因: 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
外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薄弱(休养生息)
内容: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奉送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评价:目的——换取边境安宁,巩固新政权
特点——屈辱性(不得已而为之) 策略性(羁縻政策)
作用——汉匈边境相对安定,贸易往来有所发展,未能解除匈奴威胁
2、汉武帝的军事反攻
条件:政治——中央集权加强,政权巩固
经济——经济繁荣,粮丰财足
军事 ——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
经过: 两将军(卫青 霍去病),三战役(BC129——119)
汉取河套地与河西走廊,匈奴被迫北迁
评价:阻止了匈奴南下掠夺,是正义战争
解除了边患,有利北部边疆开发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3、汉元帝的“和亲”——昭君出塞(BC33)
背景: 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汉
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
意义:密切了汉匈关系,推动了互市兴旺,促进文化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北匈奴)
南匈奴内迁(河套、陕西、山西)
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瓦解、西迁
②张骞通西域
1、概念: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狭义)
2、张骞通西域(BC138——119)
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BC138)
目的
第二次——联络乌孙共同反击匈奴(BC119)
第一次——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凿空)
结果
第二次——各国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
密切了中原与西域联系(西域都护)
意义: 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铸铁技术、井渠法)
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农作物、奇禽异兽、皮毛制品)
打通了中西交往陆上要道(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被北匈奴控制
经过:窦固击败北匈奴(公元73年)
班超经营西域
重建西域都护(公元74年)
作用: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奴役,密切西域和内地联系。
③西南夷与百越
1.西南地区:西南夷
设立郡县
册封王侯——夜郎王、滇王
2.华南地区:东越、南越(南海九郡)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与朝鲜的关系
政治上——人口迁徙;三韩谴使赴汉(汉武帝、光武帝)
文化上——引进先进文化(秦韩)
经济上——贸易往来频繁(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朝鲜:檀弓、果下马)
②与日本的关系
秦朝:徐福东渡(秦始皇)
西汉:“使译通于汉”(汉武帝)
政治——委奴国谴使赴汉(光武赐印)
东汉:
经济——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与越南的关系
政治上——灭南越国,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经济上——铁犁牛耕与水利工程技术
③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西亚(安息)的交往:丝绸转手贸易
2.汉朝与欧洲大秦(罗马)的交往:
甘英出使大秦(97年);大秦安敦王朝谴使来华(166年)——直接往来最早记载
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时)
条件:张骞通西域打通中西交往陆上通道;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丝织业);
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设置西域都护,保证中西交通畅通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天山南北→葱岭→中亚→西亚(安息)、欧洲(大秦)
↘南亚
四川----云南----缅甸-----印度(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意义:推动与中亚(大宛)、西亚(安息)、南亚(身毒)诸国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技术等西传;
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公元前后)
2.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条件:汉武帝灭南越,设南海九郡;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印支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诸国——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中西联系
(6)秦汉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太初历”;太阳黑子;张衡的科学成就
2.数学:《九章算术》
3.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地图纸(世界已知最早的纸)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造价低廉便于普及推广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造纸术的外传(4世纪东传朝鲜、7世纪东传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阿拉伯)
②哲学与宗教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皇帝依天意办事;儒学独尊;儒学教育。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作品:《天人三策》。意义:确立儒家统治地位;儒学官学化并具有神学倾向;光大儒学;加强文化专制。
2.王充及其《论衡》的唯物思想:主张: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作品:《论衡》
3.佛教的传入: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西域求佛法(白马寺)
4.道教的形成:东汉道教产生。《太平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③史学与文学
1.司马迁与《史记》;
从黄帝到汉武帝。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班固与《汉书》;
叙述西汉历史。第一部断代史
3.赋的兴起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两都赋》。赋讲究排比,散韵并用,辞藻华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