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文化:兴办科举,崇尚儒学
4.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
⑤武则天的统治
1.掌权原因:
外因——高宗懦弱多病,难理朝政
内因——武则天政治才干与野心
2.主要功绩:
创立“自荐求官”制;发展科举(狄仁杰、姚崇);重视农业生产
3.过失: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尚佛教,奢侈腐化
⑥“开元之治”
1.原因:
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的奠基;结束政局动荡局面;唐玄宗改革
2.功绩: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姚崇 宋瑾);经济: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军事:实行募兵制;文化: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3.表现: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
4.地位:继西汉前期出现第二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1.背景:综合汉魏官制,加强君主专制。
2.沿革:
确立——隋朝(隋文帝)
完善——唐朝(唐太宗)
3.职能:
4.特点:
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5.意义:(75页)
②科举制--选官制度
1.背景: 士族势力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联系魏晋门阀政治)。
2.沿革: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抑制士族门阀势力;扩大官吏www.quxue6.com和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府兵制与募兵制——军事制度
开创:西魏(宇文泰)——军民异籍 ;胡汉分治
改革:隋朝(隋文帝)——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增加税收、扩大兵源、促进融合)
增加军府数量(外轻内重)
调整:唐朝(唐太宗)—— 兵将分离(避免拥兵自重)
1.府兵制 免征赋役自备武器(减轻国家负担)
均田制破坏
崩溃 :(开元)唐玄宗 兵士逃亡
地位下降
背景: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崩溃
目的:增强军事力量
2.募兵制 作用: 减轻负担,节省消耗,有利生产,增强军力
局限:兵归将有,军阀割据
思考: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
府兵制 募兵制
士兵性质 兵农合一 职业士兵
器粮www.quxue6.com 士兵自备 国家供给
兵将关系 兵将分离 隶属关系
影响 农民负担沉重加强集权 增强战力形成军阀割据
④租庸调制
创立——北魏(租调制)
演变: 发展——隋朝(庸制—年龄限制)
完善——唐代(租庸调制)
前提:均田制实行
租:丁税(谷物)
内容: 调:户税(布绢)
庸:代役税(布绢)
作用:减轻农负、保证农时;保障财政、巩固府兵
⑤两税法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困难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征税内容:户税(资产);地税(田亩)
内容:
征税时间:夏秋两次收税
统一税制,保证财政税收
作用: 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局限:土地兼并不受限制;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发展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②两朝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④两朝政府对外政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①农业
1、农业发展
A.江南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耕地面积增加(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水稻产量提高)
B.农田灌溉与农具改进(隋:大运河 广通渠。 唐:筒车 曲辕犁)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茶叶与茶税 ))
②手工业
产地分布广泛;生产规模扩大;分工细,品种多;技艺水平提高(造船业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③商业和城市
1.发达的水陆交通(隋朝:大运河 驰道.唐朝:驿传制度 驿驴 .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
2.统一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有邸店和柜坊;后期有夜市;农村定期举行草市
4.大小商人众多
5.城市兴旺: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突厥的兴衰
崛起(6世纪中):兴起阿尔泰山,统一西北地区
隋末——强大(中原动乱 南下进扰)
东突厥 贞观初——战争(俘颉利 东突厥亡)
——设机构(设都督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