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封建城市特点:既是商业中心又是政治中心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根本原因:(生活力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过程:
私田不断增多;私田主人为增加收入,改变剥削方式,这样改变了双方的身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3.意义: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的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进步,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越来越难于维持。
目的:增加赋税收入,实现富国强兵,争做霸主。
内容:改革赋税制度,发展生产。
表现: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
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土地私有,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
转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属于奴隶制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2.战国时期的变法
原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学说;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
表现: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影响、成功原因)
影响:经过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起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用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
(4)先秦时期的文化
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①老子和孔子
1.老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客观唯心主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精华);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①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②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 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④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②百家争鸣
1.历史条件: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与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思想的自由;
文化基础——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有思想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2.概况:儒、墨、道、法;儒墨最有实力,道家次之
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荀子:“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道家庄子: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主观唯心主义);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现象;敌视社会进步,反对任何作为(绝望消极)
法家韩非子: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文学和艺术
《诗经》;屈原和《离骚》;“诸子散文”;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青铜艺术;音乐
④天文和物理
1.天文学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成就与战国期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关系;《墨子》中的《墨经》记载的大量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⑤扁鹊:战国时期最著名医生;奉为“脉学之宗”;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传统诊病法
第二章: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客观: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加强
政治基础——局部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
理论基础——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人心导向——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民族关系——融合加强,华夏族形成巩固民族共同体
主观: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
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远交近攻)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经过
灭六国;南征越族(修灵渠);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北击匈奴(修长城)
3.秦朝疆域(略)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26页)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目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作用(26-28面)
③秦末农民战争:原因、主要经过、历史意义
(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①刺史制度——地方监察制度
原因:疆域扩展,需要加强对地方控制
内容:设十三州(监察区),每州刺史一人,监察诸王与郡国守相(位卑而权重)
演变(东汉): 治所(无适所治——所治有定处);
官阶 (低于郡守 ——高于郡守)
职权(监察官——地方军政长官)
评价:最初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其后发展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地方行政制度
背景:
历史原因——楚汉战争,分封异姓诸侯王(击败项羽)
主观目的——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统治稳固)
影响: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王国问题形成,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官吏任免权
汉武帝——推恩令(削减王国封地);附益法(限制诸王活动)
③察举制
含义: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科最重要。
目的:扩大政权阶级基础,巩固专制统治。
演变:东汉中后期 德才——选拔有用之才
门第族望——世家地主形成(九品中正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