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12-26 23:19:12   浏览次数:430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②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1.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剿匪作战(1950年夏基本消灭大陆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
2.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基本上得到了解放。
③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抗美援朝
时间:1950.10
事件: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意义: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土地改革
时间:1950年
事件: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意义: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镇压反革命
背景: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时,在大路上留下大批反革命分子。他们不甘心失败,继续进行种种破坏活动。
时间:1950.10
事件:全国展开大张旗鼓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重点是: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员骨干分子。
结果:经过一年斗争,基本肃清国内反革命残余势力,使整个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的意义:
被称为建国初期三大运动。
使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更加巩固,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反”、“五反”运动
目的对象作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①严峻的经济形势
新中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经济的背景、原因、必要性)
1、原因: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四大家族大肆搜刮
③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表现:
①工农业生产萎缩②交通阻塞③物资奇缺④物价通货膨胀⑤人民生活困苦
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一)、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
1、原因: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2、政策:发动依靠工人群众,团结企业人员,企业接收和生产恢复结合,使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比较完整地转为国营企业
3意义:
①人民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为人民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4、性质:既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
(二)、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①"银元之战":用政治镇压手段同资产阶级争夺金融市场(金银外币)
②"米棉之战":用经济手段同资产阶级争夺物资市场(生活必需品)
③结果:(A)1950全国物价稳定(B)结束十多年物价暴涨局面
④意义:(A)"不下与淮海战役"(B)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2、统一财经
①目的:(A)为根本稳定物价(B)解决财政困难
②经过:(A)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B)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③结果:(A)1950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B)开始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地改革(1950--1952)
(三)、对现有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1、原因:
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重要地位
②调动其积极性对恢复经济争取财政经济好转起重要作用
2、政策:利用、限制(初步改造),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发展,并纳入国家计划生产和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四)、农村恢复发展生产1、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自由经营
2、农民组织互助合作,促进生产(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五)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提高工人积极性)
 ③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意义: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全国经济区的根本好转,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物价稳定,物资较充足。为国家开展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的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国营经济、利用限制工商业、土改、苏联榜样)。
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略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五计划:1953-1957,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重要步骤。
基本任务:
①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
②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③基本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建立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特点:工业化(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
②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一)、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改造必要性:
①分散、落后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②不能满足工业建设需要③农民开始两极分化。
2、改造的方针,原则,方法,方式、途径(互助合作--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社)。
3、改造完成:1956底,农民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同农业一样。
(二)、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的必要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并成为主要矛盾。
2、改造的方式、途径:
①初级、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加工订货、经销代销、代购代销、统购包销等;
②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③国家资本主义: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在国营经济领导的前提下,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经济形态(介于私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
2、 改造的政策: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前:利润分配制;公私合营后:定息制)
4、改造完成:1956底,实现改造的和平过渡,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
1、 意义:
①标志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1、工矿业:重工业为主,成就最突出,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成500多个重要项目,具体见书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