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12 浏览次数:430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①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受到威胁
整顿吏治——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2.改革内容: 颁均田令——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均田制)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迁都洛阳——控制中原巩固统治
推行汉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语言、姓氏、服装、婚姻)
3.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江南经济的发展
1.原因: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 ——统治政策;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政治前提江南地区优越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2.表现:地域广(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品种多;产量高;不平衡(三吴 两湖 成都)
3.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表现:技术创新(翻车、犁耕);兴修水利(曹魏、北魏);开发边疆(河西、辽东)
特点:屡受破坏;发展相对缓慢。
③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蜀锦;冶炼业——相州 灌钢法;制瓷业——青瓷与白瓷;造纸业——书写材料与造纸中心
④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商业:北方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荆州、扬州、益州)
社会生活:民族交融,胡汉互化(胡饼 胡服 饮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1.数学
刘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
祖冲之 (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
2.农学
贾思勰(北朝)——著《齐民要术》(总结性 最早最完整农书)
3.地理:
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
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②道教与佛教
1.佛教兴盛:
原因:
思想基础——欺骗性与诱惑力(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
政治基础——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梁武帝)
表现:僧尼增多,佛寺遍布;;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佛教相关艺术的发展(石窟 建筑 绘画)
影响: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法显《佛国记》
积极: 促进艺术发展——石窟(云冈 龙门) 绘画(佛像画)
促进反佛斗争与唯物思想发展——范缜《神灭论》
消磨斗志,使人安于现状
消极: 耗费财物,加重经济负担
影响封建国家赋役www.quxue6.com——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朝武宗)
2.道教改造:
葛洪(东晋)——儒道结合,服务封建统治;《抱朴子》
陶弘景(南朝)——佛道结合,建立神仙体系
③唯物论思想家范缜,针对的是佛教。《神灭论》内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
④文学和艺术
1.承上启下的文学
建安文学(三曹、建安七子)——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富有生气
田园诗(陶渊明)——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山水诗(谢灵运)——《登池上楼》
南朝——缠绵婉转(《采桑度》)
新乐府
北朝——慷慨激昂(《敕勒歌》《木兰辞》)
2.多姿多彩的艺术:
书法:东汉末(蔡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曹魏(钟繇)——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二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书圣”)
北魏——碑志艺术与“魏碑”体(龙门二十品)
绘画:曹不兴 (三国)——佛像画的始祖
顾恺之(东晋)——擅长人物画
石窟:云冈石窟(大同)——古印度艺术;龙门石窟(洛阳)——中原文化
音乐: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传入
舞蹈:《大面》与《城舞》
第四章: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隋的建立:时间:581年;都城:长安;人物:杨坚;年号:开皇;方式:外戚夺权
2.隋统一的原因、意义(67-68)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概况: 大兴城(隋文帝);东都洛阳(隋炀帝)
1.建两都
影响: 为唐朝商业繁荣和对外交往创造条件
2.开运河
目的:
政治——控制南方,巩固统一(最主要);经济——加强南北交通,榨取江南财富 ;军事——远征高丽,运输军事物资;个人——巡游江南(江都)
概况:
三点:南起余杭,中经洛阳,北到涿郡;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六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
影响:
积极——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城市兴起商业繁荣(洛阳)
消极——滥用民力,激化矛盾,隋亡原因之一。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暴政(表现:滥用民力,征伐高丽,严刑酷法),使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天灾严重;农民起义(时间、人物)的打击。
2.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定都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隋朝的建设与开创的制度创造条件;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唐太宗的政治才干(个人因素);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3.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政治: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
革新政治,完善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
经济:轻摇薄赋,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力倡节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tag: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