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存在的问题:
②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标志 影响
③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赫鲁晓大的改革:
①背景:a.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b.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听取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会后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
②改革内容:农业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
③结果: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1964年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朴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②工业方面,前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仍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③执政期间,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④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④东欧的变革
原因
(1)南斯拉夫:①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处境十分困难。
②摆脱了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③自治体制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出现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逐渐尖锐起来。
(2)波兰:
①1956年发生波兹南事件。
②哥穆尔卡改革,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末出现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3)匈牙利:①苏共“二十大”后,人民强烈要求改革,裴多菲俱乐部十分活跃。
②国内反共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发动武装暴乱,酿成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
③仁达尔实行一些新的经济政策。从1968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4)捷克斯洛伐克:①60年代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党内斗争激烈。
②1968年,杜布切克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捷共颁布《行动纲领》,捷进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新时期。
③8月,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中断。
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美苏争霸
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
(1)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2)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3)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②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特点:苏全面收缩
苏收缩表现:
① 80年代中期起。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
② 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
③ 放弃了70年代的扩张所得,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
收缩原因:
(5)亚洲经济的发展
(1) 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1)(2)(3)
新加坡:①独立:原是英国殖民地,1959年获得自治.后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1965年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②经济措施: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
③结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为现代化工业国。
韩国:①60年代始,以五年计划确定经济发展日标。
②大力引进外因资本和技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出口,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泰国,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 ①经济发展原因: A.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B.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
②印度经济的发展
①特点:50年代来,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努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成果:经过几十年奋斗,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粮食基本自给,科技成就较大。③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问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③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特点:发展方式有差别,速度不平衡,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概况:①海湾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②同西方国石油垄断资本进行了长期斗争,1960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70年代以后,冲破了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的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
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④ 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已迈人世界富国行列。
⑤ 伊拉克和伊朗是两个政治军事大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70年代以来,两国经济都有较大发展,但因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较低,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损害了两国经济发展。
10.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①东欧剧变
(1)经过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3)原因:①是各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②历史上长期受制于苏联,袭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酿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这是剧变的内因。
③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剧变的外因。
②苏联解体
(1)经过:
(2)原因:①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②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直接和主要的原因。③外部原因:西方西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
①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①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②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