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
失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
评价:①增加财政收入。②军事实力增强。③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①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辽的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都上京。采取“蕃汉分治”。
②宋辽的和战
两次夺取幽云之战。渲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1005年)。
③西夏的建立1038年,元昊,建都兴庆,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④宋夏的和战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
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宋夏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①金的建立金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推行猛安谋克制。
②辽和北宋的灭亡①1125年,金灭辽。②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③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八字军抗金,岳飞抗金(1140年,郾城大捷)。
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史称“绍兴和议”。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①蒙古的兴起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汗国的建立;成吉思汗的对内对外征战
②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蒙古灭金、招降吐蕃;征服大理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称大都(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3.元朝统一全国:统一过程;统一原因;元朝统一意义;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111-112)
⑤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1.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
2.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3.地方: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⑥元朝的灭亡:1368年,红巾军攻占大都
(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发展和传播
2.沈括的《梦溪笔谈》
3.元代郭守敬的天文历法成就:主持全国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
②理学和史学
1.理学
思想www.quxue6.com:儒家、佛教、道教三结合(儒释道)
人物: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理——本源,第一性;气——材料,第二性 客观唯心哲学
内容:
存天理,灭人欲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评价:产生于阶级、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背景,宋代官方哲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2.史学——《资治通鉴》问世
作者——北宋司马光
体例——编年体通史
时间范围——战国至五代
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③文学
1.词:宋词繁荣的原因;南唐李煜词的特点;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
2.陆游的诗词
3.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散曲是当时北方流行歌曲;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第六章: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①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建立: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都城应天。
2.君主专制加强:
第一:改革官制:
废丞相,权分六部(君权与相权)
中央:
设五军都督府,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
布政司——民政和财政
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 按察司——监察、司法
都司——军政
第二:加强法制:制定《大明律》
量刑严厉残酷;增加经济立法(“私盐”“私茶”);严惩贪污贿赂
第三:加强特务统治:设立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祖)、西厂(明宪宗)
职能: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
特点:锦衣卫皇帝直接指挥,;东厂和西厂宦官统领;都不隶属刑部
影响:突出反映封建制度衰落。
第四: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目的:严厉控制士人思想
特点:命题范围——四书五经;答题格式——文分八股;答题观点——程朱理学
影响:禁锢思想,培养忠顺奴仆;阻滞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399年,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1421年,迁都北京。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①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晚明面临三大问题:农民起义;后金威胁;朋党之争
②明末农民战争
皇帝昏庸
政治腐败,统治黑暗 奸臣当政
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原因:
财政困乏,加派三饷(练饷、剿饷、辽饷)
天灾不断(陕北)
序幕:王二起义
经过: 主力:李自成(西安--大顺);张献忠(武昌--大西)
结果:失败(原因)
推翻明朝统治(崇祯帝自缢),
意义: 迫使清初统治者调整政策(更名田)
标志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均田免粮”)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满洲的兴起和建国: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八旗制度兵民合一促进女真社会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后金;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考纲细化复习